汽车行业专题:汽车“芯”动能,从智能座舱到舱驾一体
来源 | 未来智库2023-06-20 12:05:06
当电子电气架构向 集中式演进,算力亦趋向于集中,仅依靠传统MCU已难以满足计算需求,也因此催化了SoC芯片的发展。

1. 车载计算架构的演进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演进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的深入,低效的传统分布式架构已无法满足升级需求,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逐渐从分布走向集中,以减少 车辆线束,提高内部信息流转效率。传统分布式架构下,汽车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仅需MCU芯片即可满足所需算力。而当电子电气架构向 集中式演进,算力亦趋向于集中,仅依靠传统MCU已难以满足计算需求,也因此催化了SoC芯片的发展。

各大主机厂基于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有望于2023年起逐步推出。特斯拉在EE架构变革中是引领者,在定义Model Y车型时直接跳过 “域集中式EE架构”,直接进化至“中央+区域EEA”的“准中央计算式”。当前国内各大传统主机厂与新势力均加速布局,总体看在硬件上 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方案,软件上采用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软件架构的设计理念。

受益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车载半导体价值量将大幅增加

半导体下游中,车用半导体增速显著,将显著驱动行业增长。根据WSTS及蔚来资本测算,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接近7000亿美元,其 中车用半导体占比接近30%,2020-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

受益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车用半导体价值量将大幅增加。由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变革的过程中,智能手机中半导体货值提升为传统 手机的18倍;而由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变的过程中,车载半导体价值量相比传统燃油车可增长10-20倍,当前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2. 智能座舱SoC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考量

相对于智驾功能,座舱作为更易被感知、体验的部分,正在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亿欧智库统计,智能化程度已成为继车型 价格、品牌、能耗之后消费者购车第四大参考因素。2023年,中国25岁以下乘用车用户有69.5%将座舱智能化视为重要购车参考因素, 25- 35岁乘用车用户有65.7%将座舱智能化视为重要购车参考因素,且16.6%将座舱智能化视为购车首选。

此外,毕马威调研数据显示,61%的中国用户认为智能座舱配置极大提升购车兴趣,且价格合理情况下愿意付费。可感知的智能座舱功能正 快速成为中国消费者对电动化汽车的重要购买决策考虑因素。

驾驶场景下,与驾驶安全关系紧密的相关功能更加受到消费者偏爱。1)根据亿欧智库调研,当乘用车用户作为驾驶员 时,对DMS、高级辅助驾驶、智能方向盘等强驾驶相关功能更感兴趣,均有超过55%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体验。2)消费 者对于座舱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包括娱乐、各种形态的交互甚至学习、办公等。

智能座舱交互需求持续提升

伴随智能座舱应用及人机交互技术的普及,以人脸识别、触觉/语音/视觉反馈为代表的交互功能落地开花,导致座舱芯片算力需求持续抬升。 其中,车机信息可经由多模态交互实现向驾乘人员的传输,同时具体功能实现以用户场景需求为导向,以软硬件升级和交互算法迭代为支撑, 不断完善、优化人机交互体验。智能座舱交互有助于降低手眼负担,凝聚驾驶员注意力,在保证驾驶安全性之余满足用户于智能座舱内的休 闲、娱乐需求。

面对持续增长的交互需求,智能座舱SoC芯片算力需求亦将持续提升,以提供更好的融合体验。根据IHS测算,座舱对芯片 CPU算力的需求在3年内增长3倍,NPU算力需求则在3年内增长约10倍。因此,主机厂选择高算力芯片平台,则能够预留一 定的硬件性能冗余,以在未来保证更好的可迭代性。

座舱应用场景和芯片性能要求相对明晰,消费级芯片即可满足现有场景需求,消费电子芯片玩家可利用规模优势实现低成本 商业化开发。

当前智能座舱行业格局由手机芯片厂商主导

消费厂商芯片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基本主导中高端座舱芯片市场。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高通、恩智浦、瑞萨、德州仪 器是目前座舱芯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而在中高端智能座舱市场,2022年国内新上市车型中超过90%的中高端车型选择了高通平台。当前智 能座舱的算力需求仍未超出智能手机的范围,蔚来、小鹏、极氪、智己等新势力普遍搭载高通SA8195P、SA8155P等消费级芯片。根据罗兰 贝格,未来5年内高端手机芯片的算力仍能支持下一代座舱电子算力需求,因此消费级芯片在满足车规级要求后移植入座舱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3. 智能驾驶SoC发展趋势

领航功能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趋势

领航功能,即NOA(Navigate on Autopilot),亦可对应不同车企对外宣传的 “高阶智能/智慧+领航/导航+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可实现 一定道路场景范围内的点到点智能驾驶。领航可视作ACC(自适应巡航控制)、LCC(车道居中控制)、ALC(自动变道辅助)等功能的叠 加,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精地图导航、传感器信息及规控算法调度,实现自动跟车、变道、上下匝道、控制车速等智驾功能。

根据场景的不同,领航可进一步分为高速领航和城区领航。高速领航普遍限制在特定高速公路和城区高架路开启,包含自动进出匝道、调整 车速、变换车道等功能,已在国内落地开花。城区领航则针对复杂城区道路场景进行升级,包含信号灯识别、自动变道、自动避障等功能, 有望于今年开始导入。

高速领航:2022年渗透率接近1%,2025年渗透率预计超10%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加速导入高速领航功能。2019年6月,特斯 拉向中国大陆选装了FSD的车型推送该功能,随后蔚来、小鹏、理想也 分别于2020年10月、2021年1月和12月入局。进入2022年,长城、吉 利、上汽等自主品牌也开始在旗下的部分车型上推出该功能。 我们对2022年中国前装市场高速领航功能搭载量进行测算,全年突破 20万台,渗透率接近1%: 选配车型中,特斯拉Model 3/Y、蔚来部分车型以及吉利博越L的高 速领航功能需额外付费(蔚来每月680元,特斯拉EAP选装包3.2万 元),因此当前的选装比例仍较低,我们假设在5%左右;其余车型 的高端版本标配该功能,小鹏和北汽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主打智能 化,我们假设其选配比例较高,可达50%,其余车型则约15%。 依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高速领航搭载量约 23.6万辆,占2686万新车销量的0.9%。

2025年中国前装市场高速领航渗透率预计超10%。至2025年,高工智 能汽车研究院预测领航功能(含城区)前装标配搭载量将超过380万辆, 盖世汽车研究院在《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报告中也给出了领航功能 搭载量突破400万辆的预测。

城区领航:小鹏、华为领衔,年内开始落地

城区领航年内开始落地,标志着乘用车智能驾驶迈入下一阶段,有望 强化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体验和认知。 小鹏:以XPilot为研发基点,历经2.5-3.5数版本迭代,逐步释放高速 NGP及城区NGP功能,向集大成的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XNGP过渡。 小鹏在2022年9月于广州试点推送城市NGP功能,并于2023年3月向深 圳开放,年内计划拓展至上海。 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华为):均选择HI(Huawei Inside)模式, 依靠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打造城区NCA功能。极狐于 2022年9月在深圳首发该功能,12月面向上海推送,并于2023年3月覆 盖广州;阿维塔则在2023年3月开放用户试驾体验。

城区领航:驾乘体验仍需持续打磨,软硬件成本制约向下渗透

鉴于较高的技术难度,城区领航想要实现较理想的驾乘体验,落地后或仍需3年左 右的时间进行技术迭代和产品打磨。 目前已落地的城区领航功能包括小鹏CNGP、极狐城区NCA及阿维塔城区NCA, 测试运行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高精地图断点导致系统降级、密集车 流或人车混行路段变道效率不高、行驶策略较为保守,影响通行效率等。 成本角度,当前城区领航软硬件成本仍较高,中短期内仍将主要集中于30万以上 车型进行落地,较难向下渗透。 目前想要实现城区领航,至少需配备1颗激光雷达(目前主激光雷达单价约500 美元),算力需求超200TOPS(200TOPS芯片单价约300-400美元),整体 成本在万元左右。而在降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下,目前车企普遍能接受的智驾系 统成本为整车BOM成本的5%左右,城区领航在大幅降本前较难向30万以下的 车型渗透。

智驾芯片:行业格局未定,英伟达引领中高端市场,地平线异军突起

在低算力(30TOPS 以下)市场,地平线抓住时间窗口进行国产替代,逐渐抢夺Mobileye 的市场份额。除地平线和 Mobileye 外, TI、 赛灵 思、瑞萨等芯片厂商的 SoC 亦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高算力(30TOPS 及以上)市场,英伟达基于领先的 GPU 架构先声夺人,地平线则有望将国产替代的脚步带向中高端市场。此外,高通、 黑芝麻、辉羲智能等一众玩家也将于今明两年正式加入中高算力芯片的角逐赛。

中短期车企智能化策略因产品定价出现分化,算力需求有所不同

中短期来看,随着今年车企价格战的打响,前几年一味堆料堆硬件的趋势将告一段落,务实和高性价比将是决赛圈存活的关键。也因此,车 企智能化策略或因产品定价出现分化: 10-20万元车型:追求高性价比智驾方案,算力需求在5-30TOPS。特斯拉降价导致国内车企成本压力倍增,加速行业洗牌。 我们认为, 成 本压力下,10-20万元的低端车型倾向于追求高性价比智驾方案,中短期内仍将以传统的L2功能为主,部分车型或可提供基本的高速领航功 能。 20-30万元车型:高速领航渐成标配,降本压力下车企对硬件配置趋于理性,判断算力需求在30-80TOPS。处于该价格带的车型,一方面面 临特斯拉 Model 3/Y的直接竞争,成本压力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也需一定的智能化程度以打造差异化特征。 30万元以上车型:追求更佳的智能化体验,芯片走向大算力&新架构。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受价格战影响相对较小,主机厂追求打造标 杆性的智能化标签,或将持续发力城区领航,当前算力配置普遍超 200TOPS。

小算力芯片:量产交付、安全稳定和性价比是关键

中短期来看,小算力芯片有望伴随L1-L2功能的快速增长进入规模放量阶段。我们认为,车企将更倾向于量产经验丰富、交付能力强、安全稳 定性高且性价比突出的芯片厂商,地平线和TI当前领先地位较为稳固,但仍有新玩家持续入场。 过往辅助驾驶以基础L0-L2功能为主,智能前视一体机即可实现,以Mobileye、博世、大陆、赛灵思的方案为主。 伴随轻量级行泊一体以及基础高速领航功能渗透率的提升,我们认为,集成SoC芯片的小算力域控平台将成为主流:地平线凭借先发优势、生态圈建立和本土化服务有望持续走在国内小算力芯片市场的前列  TI主推的TDA4VM在功能完整度和车规可靠性上有较大优势,且实现了小算力芯片中少有的单SoC行泊一体方案,有望持续保持高竞争力 。 Mobileye由于黑盒方案难以满足行泊一体等开发需求,未来或仍将主要针对L1-L2需求,将成熟的感知算法内嵌至芯片中打包出售,对自 研能力较弱的车企更为友好 。以芯驰科技、寒武纪以及爱芯元智为代表的厂商,此前在其它应用场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量产交付经验,未来亦有机会切入智驾芯片市场。

大算力芯片:BEV/Transformer+舱驾一体驱动芯片走向大算力&新架构

在“BEV + Transformer”以及“舱驾一体”两大技术趋势的驱动下,自动驾驶芯片开始走向大算力&新架构。目前来看,英伟达和高通走在 变革前列,地平线量产进度领跑国内市场,华为MDC或涅槃归来,架构变化下辉羲智能等国产厂商亦有突围机会。 趋势1:城区领航年内开始上车,“BEV + Transformer”引领自动驾驶感知范式,算法复杂度、数据规模以及模型参数均呈指数级提升,由 此对车载自动驾驶芯片的AI算力、数据吞吐量与架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趋势2:伴随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式趋势,支持“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舱驾一体多域计算控制架构或成为终局需求,我们预计2025年后 开始初步量产上车。

4. 舱驾一体发展趋势与展望

舱驾一体:座舱域+智驾域走向融合

舱驾一体即在高性能计算单元内实现座舱域与智驾域的融合,可同时支持 智舱+智驾功能,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整车成本。 舱驾一体可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和通讯延时、优化算力利用率和功能体验, 推动智能汽车应用迈上新的台阶。高工智能汽车统计,2022年1-10月中国 乘用车前装同时标配“L2级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OTA”的搭载率达 18.01%;且预测至2025年同时标配“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交付车辆有 望突破350万辆。

汽车之“芯”:由国外垄断走向自主可控,期待中国“芯”崛起

乘用车智能座舱芯片目前仍由高通垄断,但域控供应商亦在加快与国产厂商的合作进度。根据高工智能汽车发布的乘用车智能座舱(单芯片)域控 制器供应商2022年前装市场份额,头部厂商普遍采用高通8155方案,占比超80%,而伟世通、东软、德赛西威等头部厂商也在今年以来纷纷官宣与 芯擎、芯驰等国产芯片厂商合作,寻求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方案。

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特斯拉彰显量产实力,地平线领跑国内市场。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统计的2022年1-9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驾驶域控制器 芯片搭载上险量排名,特斯拉、地平线、Mobileye、英伟达分列前四。伴随智能化趋势加速,中央计算、大模型等新范式加持下,中国“芯”亟需 在量产经验、工具链等方面持续打磨,拥抱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