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未来将成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
作者 | 智车科技2023-03-16

随着科技巨头的纷纷加入,自动驾驶商业化和规模化步伐正在加速。这种趋势也使激光雷达迎来了蓝海市场。在去年广州车展上,阿维塔011、沙龙机甲龙、埃安LX Plus、小鹏G9、威马M7和智己L7等新生代造车势力已将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核心套件,并表现出对该技术路径不断深入研究的态度。虽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但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实现高级别自动化所必需的途径。然而,在未来量产路线中,是否会真正成为标配仍有待观察。此外,智能汽车离开激光雷达是否无法实现高效运行?这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才能得到答案。

自动驾驶的核心元件

2021年是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商业落地的元年,特别是在Robotaxi和Robotruck领域。百度Apollo、小马智行在北京实现了收费运营,而主线科技等头部玩家则先后落地全国港口,并开启了高速路L4级自动驾驶测试。然而,无论是Robotaxi还是Robotruck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都成为必备的感知元件之一。这是因为激光雷达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感知距离并且可以抵御恶劣天气环境。同时,在整个自动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相互补充。

可以说,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自动驾驶系统中核心传感器之一,并得到市场验证。除特斯拉外,在涉及到自动驾驶行业的公司无一例外都会在其车型上配备激光雷达。

然而,在当前不断完善法律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成本制约着自动化汽车大规模量产发展。单车造价过高导致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种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对于要求同时具有高性能和符合车辆标准等条件的激光雷达产品来说成本极高;如果采用低成本产品,则其稳定性和性能表现并不出色。

事实上,“稳定、性能、成本”三个维度近乎构建起了“不可能三角形”,使得满足所有需求变得十分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各家厂商采用多种技术路线打造并迭代机械式、MEMS、OPA、Flash以及单轴微振镜等多种类型的激光雷达设备, 因此缺乏适合汽车使用标准化技术路线也使该领域显得纷繁复杂.

感知算法的必备传感器

感知算法是自动驾驶中最为重要且热门的模块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自动驾驶系统的能力和安全性。目前,基于点云的感知算法已经成为工业界主流。这是因为相比图像数据,点云数据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稳定和细节化的信息,并且所涵盖的范围也更广泛。因此,即使激光雷达成本高昂,各家自动驾驶企业仍然对其保持着极大执着。

另外,在当前阶段感知融合算法并不十分成熟。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采用后融合算法来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个传感器进行空间配准和时间同步以实现点对应关系。但这一过程存在较大难度:首先跨传感器平台时间同步有误差(最高可达秒级),同时由于传感器视角不同而产生了环境信息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后融合可能出现误检或漏检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自动驾驶系统做出正确决策。

车企纷纷搭载激光雷达

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加速了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中的创业速度,其中激光雷达的应用尤为突出。借助我国第一大市场的基础,激光雷达已经实现了对国外品牌的反超,并且在技术层面也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态势。自动驾驶汽车激光雷达数量上的竞争虽然存在浮夸之处,但其最直接影响是推动了激光雷达产业发展。

从小鹏到极狐、从智己到长城等多家车企纷纷宣布将推出配备激光雷达系统的车型,并预计于2021-2022年间实现量产,使得2021成为名副其实地被称作“激光雷达上车元年”。目前采用激光雷达供应商方面,在中外企业中占比各半。一个直观表象是中国车企基本上都采用国产激光雷达,而国外品牌则更多使用老牌供应商所提供设备。

据美国咨询公司沙利文预计,到2025年高级辅助驾驶用途下使用的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会增至4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2019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可高达83.7%。显然,在未来几年内会有一轮涵盖中外品牌双方参与者进行竞争;不过这场竞争结果取决于每个厂商在市场份额和销售策略两个关键因素上表现如何。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持续看好,则意味着这场关乎未来发展趋向问题似乎也已经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认证。

评论代码
专用车行业上市公司:福田汽车(600166)、江淮汽车(600418)、长安汽车(000625)、东风汽车(600006)、唐鸿重工(836734)、中联重科(000157)等本文核心数据:全球专用车
2023-03-16